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,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、生产力发展路径,具有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质量特征,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“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”放到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。
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、积极发展未来产业。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的高效对接,就要强化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,满足智能制造、绿色能源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。
官微推出“院长谈新质生产力”专栏,邀请各二级学院院长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发展,就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进行深入探讨,赋能新时代职业技术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。培育新质生产力既需要“大处着眼”,也需要“小处着手”,专栏也欢迎各部门、各专业加入讨论。
加强汽车专业群建设 蓄能新能源新质生产力
——智慧交通学院院长 刘振革
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、重塑全球经济结构。“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”。传统汽车与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,智能化、网联化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,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。
近年来,我国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,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,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。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跟随社会需求,力促新能源汽车专业完善与发展。智慧交通学院以汽车维修专业为基础,近年来设立新能源汽车维修、新能源汽车制造与装配等两个新型专业,构建了汽车专业群,汽车专业群还设有交通客运服务、汽车钣金与涂装、汽车装饰与美容等多个专业方向。
对准新质生产力促改革,推进专业建设
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。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专业技能型人才,拓展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、问题解决、团队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。为此,学院不断探索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,提高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,基于科技革命掀起课堂革命,跟进产业变革推动学业变革。新能源汽车维修、汽车维修专业相继被列入国家第一批、第二批一体化课改专业。专业建设过程中,积极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深化路径,通过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,逐步提升课程质量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,大力推动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创新创优。
对准新质生产力聊合作,共享教育资源
优质的校企合作能够推动科技需求与供给精准匹配,促进人力资源和技术协同对接,形成知识和技术的深度协同,从而加速形成先进生产力。学院汽车专业在多年的发展中培育了大量优秀技能人才,得到了社会及行业的普遍肯定与认可,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在服务企业发展中找定位,推动技术需求与人才供给精准匹配。学院先后与广汽丰田、北汽福田、奇瑞汽车、中国重汽等制造类企业建立了广泛的战略合作关系,在技术支持、师资建设、人才培养、实习就业等方面全面合作;同时,学院还与本地的各大品牌汽车4S店紧密合作,为全路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通过充分调研,学院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及产业一线岗位情况,调整人才培养策略,优化课程设置,为产业提供高质量高技能的新质生产力人才。
对准新质生产力炼师资,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
为及时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的新方法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,对教学内容、学习资源、设施设备、教学手段、管理系统进行全方位优化与革新,学院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。通过“请进来”的方式,聘请行业企业专家、技术骨干到校指导培训,把先进经验传授给教师;通过“走出去”的方式,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技术培训,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,切实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技艺技能,以教学水平的跃升带动教学质量的跃升。
对准新质生产力拓就业,保障学生长远发展
就业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,也是人才培养路径的最后一环。未来的发展是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。具有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特征的高质量就业才能有效保障学生的长远发展。学院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,多措并举,通过深挖就业岗位、拓宽就业门路筛选出蕴含新质要素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企业,搭建供需双方有效衔接平台,走出了一条立足行业、精准就业的特色之路,实现更高质量就业。
实现学院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同频共振,就要围绕人才要素懂新质、教新质、育新质。智慧交通学院将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,致力于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,继续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,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具体需求,探索与新质生产力相一致的,以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,助力国家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与壮大。(文/智慧交通学院 刘振革)